网站首页 产品介绍 数据库 仪器设备 资质证书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ENGLISH  
推荐产品
α-香附酮
白鲜碱
黄柏酮
莫诺苷
松果菊苷
厚朴酚
梣酮
补骨脂素
雷公藤红素
牛蒡苷
产品搜索
产品名称
产品类别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交流
 
 

中药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手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实现中药现代化已成为共识,但中药到底怎么搞现代化,站在不同角度,在认识和指导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实际上,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更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将数据客观化、质量标准化及过程规范化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技术探讨和突破。
    从中药材到成品,国家共出台了GAP、GPP、GLP、GCP、GMP、GSP等政策法规,力求做到数据客观化、质量标准化及过程规范化,以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但由于理解和指导思想上的差异,中药的现代化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中药材原植物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GAP即药材的种植规范化活动,应该说这是实现中药材原植物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很有效的一种尝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1.GAP药材制订的有关质量标准过于简单。
    2.未明确中药材原植物种植关键技术控制点。
 3.未实行为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强制许可制。
 以上几个问题直接决定了GAP药材的质量和销量问题,造成了制约国家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瓶颈。
 中药材原植物质量标准化,是中药材GAP生产全过程中必须执行的各项质量标准化过程,包括从基地选择到种子、种苗、使用的生产资料、产品标准化等各个方面。标准化过程应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化(包括土壤、水、大气质量标准化);基地选择标准化(对基地基本条件的要求);种子检验和检疫质量标准化;种苗质量标准化;肥料质量标准化(包括各种肥料的质量要求);生产资料、包装材料标准化;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化;中药材产品初加工场所与仓库的环境与设施的规定等标准化要求。安全性是影响中药材走向国际的最大问题,主要是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所以产地环境必须符合GAP规范,这是中药材GAP生产的第一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中药材生产中农药、肥料、饲料、兽药使用准则,对允许、限制和禁止使用的生产资料及其使用方法和次数做出一些明确的标准规定。
 中药材GAP生产中关键技术控制点的研究,是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中较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应在进行中药材的动态质量评价研究与各种对比试验后,掌握中药材GAP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技术控制点。如: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的确定及对质量的影响,不同肥料及微量元素对产量或质量的影响等等。
    特别应指出的是,道地中药材是符合中医药理论、经无数实践证明过的中药原植物药材,国家应该在研究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关键技术控制点和大面积推广上多下工夫。同时,对于中医药古籍论述中有明确产地及品种的道地药材,国家应实行药厂道地药材的强制许可制,即有关该药材的中成药品种,应强制使用道地药材。对无道地药材的中药材品种,国家应在各种药效学和化学成分试验的基础上,尽快完成不同产地的质量对比研究,以确定该品种的最佳产地,并将该产地药材作道地药材使用。
 采取以上措施后,既能解决中药材混用造成的中药疗效不稳定、各地农户盲目扩大再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等,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中药材原植物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问题,破除了制约国家大力推广GAP种植的最大障碍和瓶颈,为中药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操作规范化问题
 中药炮制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时至今日,药典上还有很多药材没有统一的炮制方法。是否达到炮制要求,仅能用经验鉴别,无法实现中药饮片质量的标准化。而中药饮片对疗效的影响有时是关键性的,特别对于有毒中药材来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用药安全、生命健康问题,建立中药饮片的客观化质量指标,包括炮制辅料的质量标准,是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的一项急迫的任务。
 中药炮制操作的规范化,应当包括炮制操作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等要素。应加快研究新型炮制设施、设备的步伐,以适应中药饮片操作规范化的需要。同时,应加快培养炮制专业技术人员,以尽快解决中药炮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的现状。
    三、中药生产工艺现代化问题
 近年来,关于中药汤剂应该合煎或是分煎的争论较多,研究表明:中药汤剂制备方式不同,对汤剂中化学成分质和量的影响也不同。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研究人员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当归和川芎单煎液中的阿魏酸含量之和小于合煎液。阿魏酸在四物汤分煎混合液和合煎液中含量基本一致;水溶性煎出物、氨基酸的含量合煎比分煎混合略高;微量元素在合煎液中的含量,小于在分煎中的含量。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测定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这是由于麻黄碱与甘草酸作用生成生物碱有机酸盐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无明显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有药效。因此,对中药汤剂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取舍。
 随着复方疗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开展,又发现复方配伍中有新的成分生成。
 对复方天麻钩藤饮的研究发现,在复方水煎剂中,牛膝的皂苷与桑寄生中酚性物质之间有明显的化学变化,变化的产物既不具有皂苷的溶血反应,也改变了鞣质及酚性物质遇三氯化铁所呈现的显色反应,还明显减弱了本来对动物毒性大的桑寄生中的酚性物质的毒性。对麻黄汤研究发现,杏仁中苦杏仁苷水解产物苯甲醛和桂枝中的桂皮醛在煎煮时能与麻黄碱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两种很易分解的新化合物。
 为了探讨生脉散独特疗效的物质基础,有人对其水煎液进行了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到一个合煎时产生的成分,经UV、IR、MS及NMR谱鉴定,为5-羟甲基-2-糖醛(5-HMF)。实验表明,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HMF。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量5-HMF。人参、麦冬水煎液中未发现5-HMF。生脉散全方及麦冬与五味子配伍的水煎液5-HMF含量显著增高。由此推断,5-HMF的生成可能与五味子的酸性有关,而其含量主要受麦冬的影响。
 由此看来,中药汤剂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加热过程、配伍等影响,加之中药化学成分本身的复杂性,煎煮过程中,各种化学成分之间既可能因为“助溶”、“增溶”、“吸附”、“沉淀”等而改变某种成分的溶出率,亦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聚合、解离、氧化或还原反应,从而生成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的煎煮过程,应该指导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研究。因为传统中药的有效性,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与传统中药汤剂的煎煮过程(合煎)息息相关。研究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应该以研究中药汤剂的煎煮过程为基础。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一应使其过程符合传统中药理论;二应使质量易于控制;三应在保证疗效的前提条件下,使中成药半成品便于制剂成型,使其更能为病人提供方便。
 传统中药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疗效上。中药不是西药,因此其生产工艺不能只是提取某一个或一类化合物,而是要使其生产工艺尽可能含有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不管是单方还是复方中药,其化学成分大都是非常复杂的。一味中药都可能会有上百种的化学成分。但一般来说,植物蛋白、淀粉、色素是中药中的无效成分,应予以除去。对于传统汤剂以外的其它中药剂型,在中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研究中,应分别考察溶媒、单煎、分煎、合煎等对药效影响较大的因素,以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
 四、中成药质量控制问题
 中医与西医理论体系最大的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中药方剂方面为组成方剂各药物及用药量的整体观。处方改变,所治诸症改变。处方不变,组成处方各药材用药量的改变,所治诸症亦改变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则为单味药或复方中各药化学成分的比例关系,中药的“补气”、“活血”、“温里”、“发表”、“滋阴”、“健脾”等等诸如此类的中医药功效,是中药饮片或成药方剂内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的结果。此物质群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及组成比例出现差异,都会对功效发生影响。但现在的中药成药质量控制,主要是检测和控制所含组成药材的部分或全部现代研究发现的有效部位或成分的高低,而不是检测和控制组成中成药各药材所含组分的比例,这完全违背了中医药理论。
 中药及其成品的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和模糊分析等特点,特别适应于中医药传统理论的需要。中药内含物,即质群的研究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人参是化学成分究时间最长,研究资料积累最多的一个品种。其文献记载可追溯到1854年Sarriquex.s在Ann Chem Pharm杂志上关于人参喹酮的报导。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不断有新的成分被发现,现在已知其含皂甙有30多种,挥发油29种,氨基酸15种,矿物质29种,糖类16种,有机酸11种以及酯类、生物碱、维生素、甾醇和多种酶等物质。而且还在不断有新的物质被发现。一味药材尚且如此,复方成药的物质群就更复杂了。就此而言,要把质量控制建立在研究清楚每个内含成分的基础上,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在尚不清楚全体化学成分的情况下,实现对物质群整体的控制。而现代色谱、光谱、波谱、质谱等仪器分析所得物质群的指纹图谱,展现了这种可能性。几个物质群在相同仪器、相同试验条件、相同操作方法下所得的指纹图谱相似或相同,即可反映这些物质群的同属性。虽然对图谱中每个特定峰的成分并不了解,即对物质群的化学成分并不完全知晓,但这也并不影响对物质群同属性、一致性的判断。这样不仅可以定性鉴别,还可以进行半定量分析。国家应鼓励或要求企业对中成药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及每道工序进行TLC、HPLC、GC、IR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原料、半成品、成品及每道工序比较全面的质量控制。
五、中成药质量标准问题
 重金属含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是影响中成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制订,应充分考虑自己的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又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质量标准体系。
 三氧化二砷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低剂量的三氧化二砷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中药,早己载入的史册。上世纪70年代,哈医大附属一院中医科和血液科的专家创造性地将三氧化二砷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之后又拓展到经维甲酸治疗复发的M3型病例上,其完全缓解率高达93%以上,被公认为M3型白血病首选药物。
 中药是药,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是其疗效的可靠保证。砒霜作为中药,重金属含量属于严重超标,但重金属超标,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人体的危害,运用恰当,却是良药。所以,中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应完全死守在重金属不能超标的框框内,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起即符合中药自身实际,且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中药重金属含量测定及评价体系。
 六、中药与天然药物问题
 中药,顾名思义,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所以中药研究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而天然药物,虽然现在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照字面及一些人的理解,是在西医药或其它学科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所以天然药物研究应该在西医药或其它学科理论,而非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
 当前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展开的中药研究,忽视了中药与天然药物之间的差别,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也将中药与天然药物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一起放在了附件一里面,这种做法有很大的不妥。因为长此以往,中药与天然药物就会逐渐被划上等号,而中药存在的基础——中医药理论,也将一步步走向衰亡。
 其实,无论中医还是中药,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各学科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但是,主体应该是中医药理论,切不可本末倒置,抛弃了中医药理论搞中药研制,却把成果冠以中医药现代化的美誉,把与中医药理论一点不沾边的药物说成是中药。
 把中药与天然药物区别开来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为中药与天然药物正名。
 首先,应该把中药新药的注册分类、申报资料与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申报资料区别开来。中药新药的研究更注重于复方的作用,注重于复方中各成分的比例,而不是某种所谓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多高。天然药物新药研制则侧重于药物某种或某类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低,更注重质量控制而非药物的实际疗效。
 其次,应该在批准文号上把中药与天然药物严格区别开来,中药用Z,而天然药物用T,这样便于医生、患者的识别。
 
山东省中药化学对照品/标准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C)2009 版权所有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全球化工网 生意宝 网站地图  备案/许可证号为: 鲁ICP备09066892号 客服代表:王老师 客服代表:王老师 客服代表:王老师